中教数据库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文章详情

湟水河上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3-05-28

【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揭示湟水河上游底栖动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提出指导意见。[方法]通过改良湟水河底栖动物采样点法,于2018年4—5月和7—8月分2次对湟水河上游干流19个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水化学指标及环境因子进行采集。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主成分分析、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湟水河上游生态环境指标与底栖动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采集鉴定出底栖动物42个分类单元,共8 980头,隶属于2纲6目28科。主成分排序分析(PCA)表明:对样点贡献度较高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海拔(alt)、溶解氧(DO)、离源头距离(das)、可溶性磷(SRP)、总氮(TN)、总磷(TP)、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等。通过样点组合聚类分析将19个样点区分为4组:第1组为样点1~5、第2组为样点6~11、第3组为样点12~16、第4组为样点17~19。对大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影响的土地利用类型,襀翅目从高到低依次为草地、农地、城市用地;蜉蝣目为农地、城市用地、草地;毛翅目为农地、草地、城市用地;双翅目为城市用地、农地、草地。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多数物种集中于中、上游样点,对他们贡献度较高的变量有海拔、最大流速(MAX)、平均流速(AVG)等,而下游河流段呈现富营养化状态,仅有少数耐污种出现。[结论]湟水河自上游到下游随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和干扰,水体理化指标升高,底栖动物丰富度下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明显。

【关键词】

153 2页 免费

发表评论

登录后发表评论 (已发布 0条)

点亮你的头像 秀出你的观点

0/500
以上留言仅代表用户个人观点,不代表中教立场
相关文献

推荐期刊

Copyright © 2013-2016 ZJHJ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2288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1102000866号